玉林社区   吃喝玩乐购   最新:聚焦当代青年:被舆论放大的“孤独感
返回列表
查看: 388|回复: 0

最新:聚焦当代青年:被舆论放大的“孤独感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983
发表于 2021-11-27 12: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玉林红豆网会员,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当代青年:关于“孤独”这一课[url=http:///byzdan.com/]学籍档案[/url]的最新消息可以到我们平台网站了解一下,也可以咨询客服人员进行详细的解答![align=cente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align]

在节奏、强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一些个体意识愈加强烈的青年人边展现着独立自信,边承受着社会转型冲突带来的失落与孤寂。论是在孤独中自怨自艾,还是拔腿就跑,都不是与孤独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

愈成长,愈孤独?

社交络流行的时代,相较于父辈,年轻人之间看似有更多更便捷的联系渠道,际上孤独感愈发强烈。

一张曾在络上流行的“孤独等级表”引起了很多友的讨论。这张等级表将孤独分为十级,从“一个人去逛超市”到“一个人去做手术”,每个级别都有具体行为对照。有友表示,“不知不觉已经修炼到了第九级,很多事情一个人做挺好。”也有人认为,孤独感不是来自一个人做这些事情,而是随之产生的喜怒哀乐需要倾诉时,发现身边空一人。

曾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很热闹,其每个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岛。许多人没有也不想走出自己的岛屿,真地踏入他人的领地,彼此之间的深入沟通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串时髦的络用语和一张张滑稽的表情包。

络的速发展大大压缩了年轻人拓展人际关系的成本和进程,人们往往先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络建立联系,边聊天边观察彼此的日常分享和关注,一段时间下来,便可对其特点进行大致刻画,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不需要见面。

被舆论放大的“孤独感”

部分青年只在络里寻求情感和精神慰藉,其结果是形成线上“存在感强”与线下“透明度高”的鲜明对比,个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空虚感更加强烈。

史女士毕业工作年多来,早已习惯了独居生活。“上大学住宿舍时,看到有趣的事情转头便可与室友分享,现在大多是一个人对着屏幕乐。”史女士说,一到周末,就常在出去社交与宅在家中之间挣扎。

“平时工作已经很累了,周末就想好好休息,但宅久了也会聊。可与朋友一起吃饭,聊一阵后大家就各自开始玩手机。”史女士告诉,她并不讨厌独处,相反大多数独处时光是自由而轻松的,不过偶尔还是会有弥漫全身的孤独感让其所适从,找不到宣的出口。

年轻人的孤独感,被社会舆论不断放大,一些媒体乐于给其贴上“空巢青年”“佛系”等标签。在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从“强关系纽带”到“弱关系纽带”的讨论中,这个群体的孤独感被刻意凸显放大,让一些年轻人感觉另类和沮丧。

在孤独中寻求成长

其,孤独并不可怕。它可能带来失落、寂寞等消极体验,也可能促成独立、自制、自省等积极品质。

心理学倡导“代偿法”,即通过代偿减轻、淡化由于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痛苦和空虚。由于性质不同,代偿分为两类:消极的代偿和积极的代偿。

消极的代偿容易获取,如刷新社交络、看直播、通宵打游戏等,但长此以往,会让人滋生空虚感等更为复杂的消极情绪。而积极的代偿方式虽然要求高,且较难进入状态,但一旦享受其中便可获得与伦比的精神体验。比如坚持健身后看到自己愈发轻盈的体态,坚持每天阅读后内心的充盈和思想的富足等。

在孤独中成型的事物,往往也能被用来救赎孤独。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详细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这本写于孤独的书,却缓解了读者的孤独,这便是阅读和写作带给读者和作者的双重魅力,也是“积极独处”的方式之一,让人在孤独中创造和升华。

当然,鼓励年轻一代不畏惧孤独,并不是提倡孤独的生活方式。络时代,如何摆脱“线上社交”的掌控,切建立有温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样态,已成为摆在当代年轻人面前值得思考的课题。(半月谈
朱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 | 帖子:7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均为用户发表并上传,岭南都会网仅提供存储服务,岭南都会网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岭南都会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