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社区   玉林商家自荐   谈谈悯卖炭翁
返回列表
查看: 474|回复: 0

谈谈悯卖炭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3403
发表于 2022-1-7 09: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玉林红豆网会员,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悯卖炭翁[url=http:///www.30fly.com]汉语词典[/url]的最新消息可以到我们平台网站了解一下,也可以咨询客服人员进行详细的解答![align=cente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align]

白居易被贬之前,写了大量现题材的讽谕诗,结集成《新乐府诗五十首》,抨击黑暗的时政,反映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现象,为劳苦大众鸣不平。如《缭绫》、《上阳白发人》、《卖炭翁》、《杜陵叟》、《观刈麦》等。808年,江南和长安等地发生严重旱灾,担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再上疏请求减免各种租税,唐宪宗勉强批准了他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当时灾民流离失所,为此,白居易写了《杜陵叟》。整件事令唐宪宗十分不悦。

《卖炭翁》是白居易在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时作的一首讽谕诗,作于806年,收录在他的《新乐府诗五十首》中,是其中的第十二首。
全诗分为两段,内容如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入选了高中语文课本,是家喻户晓的一首著诗歌。作为一首现主义题材的诗歌,《卖炭翁》没有高深莫测的意境,没有生僻难认的字词,字数不多,共15个。
但白居易凭借过人的叙事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只用15个字,就把中唐时期严重的社会问题揭示出来,整个故事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涉及的人物,形象生动。但他并未过于渲染这个故事的细节,在结尾处,他没有多写一个字,再去描述遭受欺凌的卖炭翁。一切似乎意犹未尽,又点到为止,扣人心弦,他为什么这样处理这首诗这些都值得今天的读者去思考,去体会。

第一段,寥寥数语即讲清楚了主人翁艰难谋生的处境。一个年迈的老年汉子,为了穿上温暖的衣服,吃上几口饱饭,获得起码的生活必需品,长期在深山老林中伐薪烧炭。以至于他的脸上、手上全是炭黑色,唯独苍苍的双鬓透露出他衰老的年纪。
这一段,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倍觉不忍。
我想,如果白居易没有在生活中了解或者接触过卖炭翁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他恐怕很难想象出一个身着单衣、正忍受着寒冬凛冽北风的老者,反倒会盼着天气更加寒冷些!这就说明了白居易跟社会底层有密切的接触,他本人有很强的观察力。平时的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正忍受着寒冷的卖炭翁反倒盼着天气更加寒冷的原因,再明白不过了,再可怜不过了,他只是希望自己的木炭能够卖个好价钱而已。窗户纸一经捅破似乎也没有什么玄机,老翁的心情我们不难理解。这两句诗交待的内容,反衬了太监强买强卖、欺市霸凌的可恶行为。这一铺垫,体现了白居易创作水平的高超。

第二段,“翩翩两骑来是谁衣使者白衫儿”,老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忍饥挨饿,来到南市想把木炭卖个好价钱。突然间,两个骑马的太监翩然而至,“翩翩”本来是形容一个人风度翩翩,但用在此处,那不动声色的讥讽,真令人喷饭。活灵活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不可一世的、神气活现的家伙,他们那幅呆头呆脑、飞扬跋扈的蠢模样。太监是宫里派出来采办日常用品的人,也只是些小太监而已,这时却十分得意忘形。看见这俩蠢猪般的活阎王,卖炭翁赶紧掉转牛车向南逃去。可惜还是人借马力,马,拉着一车木炭的牛车怎么跑得过这两只飞起来的猪读了“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一句,您会想到什么自然会想到卖炭老翁面对强权的绝望,他力反抗,消极逃跑徒劳益,果然还是被太监们抓住。但除了看出老翁没能跑掉,还应该看到,面对已经腐烂透顶的社会,面对当时权力炙手可热的太监们,更多的人,包括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士大夫们,既力量、也没胆量反抗,只能忍气吞声,任人鱼肉的现。
这首现主义题材的讽谕诗,艺术上没有多少意境可言,意义上却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老翁这天的遭遇很不幸。也许他一个冬天就这么一车炭,若如此,他这一年的命运真令人堪忧。我们只能真心期盼他多有几车木炭,剩余的木炭,还不要被那些可恶的太监们强买强卖,巧取豪夺!
“宫使驱将惜不得”,说明半匹红绡和一丈绫这点东西,根本不值老翁的一车木炭!虽然在唐朝,这些物品可以用作硬通货。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了,白居易没有进一步描述老翁的情况。我们不知道老翁在回南山的路上,还会发生什么,他能否熬过寒冷的冬天平安回家,我们一所知。辛苦劳动,换来的是这样的结果。

一首现题材的讽谕诗,不可能写得风花雪夜,不可能留给我们什么革命浪漫主义。白居易之所以没写后面的事,是让我们自己去体会,让我们自己去想象。我们读完这首诗,虽然限关切这位老人家的命运,但却可奈何!
白居易不画蛇添足赘言后面的故事,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白居易强烈的同情心,令他只能就此罢笔,这是人们情感的需要。

我们回头来看一下白居易时代的唐朝,是什么格局。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德宗削藩失败。建中四年(78年),仅有五千余人的泾原军占领长安,唐德宗命人弹压泾原军,竟人响应。史料记载“至是,上召禁军以御贼,竟一人至者。”这就是著的“泾师之变”。最终,唐德宗在太监保护下得以逃命。从此,唐德宗把神策军控制大权交给宦官,拉开了唐朝宦官执掌军权,逐步篡夺皇权的一幕。
到唐宪宗时期,宦官当政已成常态。唐朝政权形成了宦官集团、与意图借助士大夫势力打压宦官的皇帝集团,两大权力集团对立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以一个小县城从八品小官(也有资料说县尉只是正九品),位卑言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来自皇宫的太监们评头品足、指指点点,有一定的特殊背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宦官连皇帝都可以轻易废立,在宦官势力面前,白居易区区蝼蚁而已,骂太监骂得太难听,是会要他自己的命,还会牵连若干不相关的人的。
这也是白居易这篇讽谕诗隔靴搔痒,说话谨慎,点到为止的原因吧。

不过再读此诗,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因此批评白居易胆怯、懦弱。但的确,白居易写这种愤青文章,有什么用呢他即便有魏征的勇气和才能,但唐宪宗却唐太宗的本事。个人怎么能改变时代的潮流自从秦始皇在中原行集权制度,社会的权力系统结构就从未改变。直到今天,仍有肥沃的权力专制土壤、丰富的集权文化氛围。个人崇拜、家长制、终身制等等,本来只在遥远的过去才存在的现象,却随时可能在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除了白居易,历朝历代并不缺少天才人物,也出现了不少英主,但他们对此又能如何况且,这些进士、举子们,乃至所谓英主们,他们本身就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份子,他们并不会、也根本没有能力做出自觉的革命行为。他们所作所为的意义,仅仅是修修补补,让帝国的江山不要瞬间大厦倾倒。直到辛亥革命以前,从外部看,环顾四周,皆是落后文化,根本不可能从彼处汲取有用的文化滋养。为打破这一困局,汉唐以来,中原人用尽了最大的力量开拓通向西方未知世界之路,太多人为此奉献了一生,如张骞、玄奘等。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努力虽然也起到了有限的沟通文化、发展的作用,但所有的辛苦和牺牲换来的成果常常功亏一篑。反倒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学会了中原地区集权的好处,摆脱了部落社会的束缚,变得越来越强大,令中原政权应接不暇。自辽国始,中原基本上不再拥有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制度优势,中原保持了上千年的集权制度红利丧失殆尽。中原文明步步退守,奈之下,用最弱势的方式,把自己封闭起来,换取可怜的安全。
两宋是中原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自两宋以后,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逐渐深度融合,才有了今天多民族的中华文明,才有了今天疆域辽阔的。所以,一件事总是有正、反两方面。况且中原文明即使没有受到北方游牧文明的冲击,也未必就会产生新的社会制度。但这一点没办法证明,历史不能在假设中重演,只能在假设中研究。
正当意大利诞生了商品经济和资本萌芽之时,已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今天意义上的,已力了解那些新的制度和权力系统,“想知道”尚且不可能,“想吸收引进”更从何谈
就这样,面对一次次推倒重来、大洗牌、创造财富、再次推倒重来、再创造巨大的财富、再推倒重来、再次重新洗牌……这样休止的内卷现象,一方面,内部法突破集权的樊篱、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完全不了解西方正在发生的一切、更不可能学到什么。可谓千年来内外交困。自两宋作出最后一搏,之后元明清朝,多民族的中华帝国,只能靠着秦始皇留下的制度,千年苦苦支撑。
集权制度,并不是一是处。这种制度具有长期稳定、可集中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但也有缺乏灵活性、不利创新、尤其是禁锢思想的弊端。反过来,分权制度同样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但集权制度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任由少数人主宰多数人和的命运,总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明特征。一个的文化,应该很好地均衡两种权力结构,不断调整相对关系,才能扬长避短。这很难,但是却必须做到。
回过头来看,论在何种权力制度中,如果想仰仗天才,论这个天才是领袖,还是臣子,靠个人崇拜、搞终身制、家长制拯救,完全靠不住,非常可怕和危险。

白居易年纪轻轻(十六岁)就因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满长安,他因为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稹一道并称为唐朝新文化运动领袖,受到朝廷重视。唐宪宗“提拔”了白居易,宪宗皇帝看中了小白的才学,把他安排在身边做翰林学士。但白居易的诸多进谏,惹得宪宗皇帝对他十分恼火。白居易最终被贬,跟皇帝的态度变化关系不小。趁着宪宗皇帝厌烦了小白的直言不讳,早就欲把小白赶出的一众大臣,自然借机把他贬谪到江洲了事!
靠个人,不靠制度和法律,任何事情都长久不了。
上上下下的复杂环境,使白居易感到左右为难,面对日益贫富分化、社会各利益集团日趋激烈的矛盾,他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也很有限。这首诗的结尾,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目送深受宦官欺凌的卖炭翁远去的背影,白居易除了默然语,又能怎么样呢
看到这里,我们对这首诗突兀的结尾,应该感到理解了吧!

这首诗的创作,离今天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了。白居易对普通人最深切的命运关怀,仍然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而那是在根本谈不上、绝对没有平等观念、更没有人听说过言论自由的时代。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为共同富裕、为自由平等、为言论自由而奋斗着,祈盼每个人都是有尊严、自由自在、不受欺凌的人。
这首诗最大的启发,也许倒是这个方面的意义。


王洵于芳草于归
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 | 帖子:5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均为用户发表并上传,岭南都会网仅提供存储服务,岭南都会网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岭南都会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