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社区   玉林商家自荐   说一说何处春江月明_1
返回列表
查看: 375|回复: 0

说一说何处春江月明_1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3403
发表于 2022-1-4 06: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玉林红豆网会员,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何处春江月明[url=http:///www.30fly.com/shiren/]诗人[/url]的相关问题可以到网站了解下,我们是业内领域专业的平台,您如果有需要可以咨询,相信可以帮到您,值得您的信赖![align=cente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align]
——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张若虚简介
张若虚(约660年—约7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武则天及唐玄宗时期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全唐诗》仅存张若虚诗二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称赞此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春江花月夜全诗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共有十六句,每四句一段,因此全诗可分为九段,每一段有前后连贯的启承关系,也独自表达某种含义。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江月虽意,此情仍可待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每次读来,总是有不同的韵味。诗中并未大量用典,所用词语并不生僻,不会令人感觉艰涩。诗中多处重复使用的词语,似乎并不算考究、高明,但际上正是诗人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挥洒而致,十分生动自然。
总的来讲,有个层次:首先是写风景;其次是写感情;最后是写人生。但各层次并前后关系,而是同时进行。
初读之时,感觉夜景华丽,场面炫目宏大,时空高远;虽有相思幽怨之情,感慨人生常,细读却悲苦哀愁,只觉情深义重,绵绵而至,深沉比;全诗言语段落间虽情绪起伏跌荡,最终收以宽慰、籍以期望,情感至深,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就按照九个段落的顺序,逐段品味这首诗。
第一段:江海相连,明月相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月明!
这四句诗,开题气势非常之大,想象空间限辽阔。
初看前两句,堪称大手笔,已将人置身于大江大海、共沐明月之间,写明月之下的江水、海水、潮水,所用“连”、“平”、“共”、“生”四字,生动形象,恰到好处。为什么潮水和明月可以相连、可以共赏呢高明之处就在于此:这正是睹物相思之情。紧接着四句,已点出诗人内心限波澜,限感慨。到此,再看第一句和第二句,似乎渐觉诗人并非空自吟咏那限风光,内心所向,不单单是儿女情长,而已展开了人生不易、世事艰难的思考。感叹之余,却终究有月明高照、万里相知之时。至此,好像一幅限美好的画卷,已徐徐展开,诗人对人生豁达如江海、我心青明似朗月的态度,也一览余。
这四句,如果单独成诗,已经配得上千古绝唱。开头四句,既是诗人自己的表白,也是诗中之人的内心写照。
第二段:依稀恍惚,心绪不宁
江流宛转如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第一次读这首诗,不得不被诗人描绘的美景所打动。如果用语言来转述、解读诗中的令人产生幻觉一般的景致,这些语言可能都不为过,但也不足达意。所以,最好是不要解读,不要再用白话文去翻译。
我们其不知道张若虚具体在哪里写就此诗,但这四句和第一段的四句,也基本上交待清楚了,诗所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春色宜人、月明星稀、江潮涌动、海阔天空的夜晚。任何人在这样的时刻,如果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论男女,总会觉得有些扫兴吧!如果这样想,那这里的四句诗,解读起来就有别样的味道了:我们读出了依稀恍惚,心绪不宁的感觉。
请看这里的“宛转”,江水流动,可以是大江东去,浩浩汤汤,也可以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唯独此处宛转,似可窥知诗中之人难解之心结,再看“绕芳甸”字,如果把“芳甸”理解为“芳心”,即已然看出纠结缠绵。“霰”是一种小冰粒,撒落在空中时,在月光下晶莹剔透,在开花的树梢上摇曳着,本来给人感觉像是飞雪(古人对霜和雪的理解是相同的),却又说“不觉飞”,这是为何诗中人并非缺少观察力或者眼神不好,为何白沙也看不见试想,一个心不在焉的相思之人,心思已然不在此处,虽是大好风光、美好春色,岂能不视而不见这真是一个福消受的思春之夜啊!第一段和第二段,从心绪略为涌动已转入暗自忧愁。
而这一切,只有在读到下面内容的时候,才会渐渐体会。否则,怎么又能说诗中人孤单呢
第段:倍觉孤单,以月相托
江天一色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本来以为独守春闺会愁煞诗中人,但诗人笔锋一转,却让诗中人的眼光投向了远方的江水和天空,在那里,只有纯净一色,以及那轮明晃晃的“孤月”,孤月正是点出了相隔千万里的两地人,此刻可能都是孤单的。可是,这轮普天同照的孤月,不正在与诗中人相伴吗不也在与其所思念之人相伴吗这样想,那本来已淡淡而来的愁绪,倒也得到了些许安慰,情绪稍微平复了些。
叹息之下,不免要问,曾经一起在江边月下,那第一次相约,是什么时候呢那可真是花前月下哟!可现在似乎已是很久之前的事情,只在回忆中可以相托,寄情于一轮孤月了。这几句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真的是入手不轻不重,心情不急不燥,但那种可奈何,也真像是除之不得的隔靴搔痒之感,令人挥之不去。
第四段:人生怜悯,江月常在
人生代代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除了对诗中人表达了怜悯之情,也对人间炎凉表达了怜悯之情。可能张若虚不懂得什么叫人文关怀,但从他这四句诗,已经感觉到他跳出了个人感情上的儿女情长,他从另一个高度表达了对人间百态的怜悯和同情。可不是吗大唐王朝自755年安史之乱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直到907年灭亡,逐渐失去盛唐气势。江月照旧,而物是人非!中华大地上,除了唐朝,诸多王朝兴替,战乱的时期,人们又岂是受点相思之苦为什么张若虚这首诗,越读越觉得有味道,意味深长,此处四句,留白已足,可自己品味。
赏月之人今不比昔,但是长江东去仍流水,江月西落还照人,这可能就是自然规律吧。大唐最终灭了,后来者如何呢还照旧是一轮明月在天上等着跟你们对话,还有那滔滔江水不停催人向前,所谓大浪淘沙,不过如此而已。江月只会“呵呵”。当然,张若虚没有此番调侃之情。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没有看到以后的安史之乱等等更为可怕的社会现象,他就算是感叹离愁别恨,也是暗藏着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但他对人生际遇难免不平的包容,而从不抱怨,却恰好代表了盛唐时期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读懂这首《春江花月夜》,有诗中人对离人的相思,更有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而诗人的人生感悟,显然超越了普通的相思之苦,升华成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怜悯、对人生苦短的超脱之心。所谓推己及人,就是诗人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吧。
可是,今天追忆的历朝历代,我们不是很容易发现一个又一个“人生代代只相似,江月年年穷已”,而不仅仅是“人生代代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悲欢离合吗
一个“待”字,表明了大好河山,如果有可能,只等着各位英雄去整顿收拾;但一个“送”字,却告诉我们,虽然人们怀抱远大志向,却可能因为机遇不同,条件不许,就有可能一生所作为,流水滔滔而去,不会给各位英雄太多的选择。这是这首诗技巧高明之处,用两个字,表明了相对的关系,表明了某种可奈何花落去的可惜。
另外,这个“送”字,也表明了诗中人急于赶往大海之滨,去与人相会的心情。这是从小我的层面理解。
第五段:离愁别恨,思而不得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一个“愁”字真是道尽心机。此段写诗中人的心情,那真是越来越乱了。我们不知道这首诗到底是在哪里写就,但据考证,青枫浦是湖南浏阳的一个地。前面一直用诗中人代表本诗的主角,现在可以换一个说法了:湘女。自古以来湘女多情,那宛转绕芳甸的心绪,出现在多情的湘女这里,还是很自然的。有时候诗人在写他自己,有时候在写湘女,这是长诗中会出现的情况。“悠悠”二字,自然令人想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那一句,自带空寂之感。白云所去处,也许正是湘女所思,可是思而不得之处,自然十分烦恼发愁。此情此景,偏见江上一叶扁舟,不禁暗自思忖,会不会是自己思念之人又再想,那个离开自己远去之人,说不定也正在什么明月楼上想着我吧这样写来,湘女之可爱,如此生动自然,倒也活泼有趣,全故作呻吟、痛苦聊之意。
有人觉得这个明月楼可能就是湘女所在的地方。但这样不如理解成湘女假想自己思念之人所在的地方,可能是她自己虚构的,也可能是真存在的一个地方。毕竟,两人分别后,总有书信往来,提到这个地也未可知。从这一句开始,这首诗展开了湘女对离人的各种思量。
第六段:两相思念,其心可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湘女可爱多情,但更善良。“可怜”二字,既是说她自己,也是替远方离人感到牵挂和担心。她的情感已寄托给了明月,不知此月有没有辜负她自己“徘徊”二字,简直神来之笔,流连之态、难舍之意,关切之情,跃然纸上。月光洒下,应该已经把她的心思倾诉给离人了吧离人,一般指离开本地之人,不是指湘女本人。“照”,不但见其物,更应见其心,是照见其心的意思。这种含蓄的表达,绝非弄巧成拙,而是自然流露,点到为止,在恰到好处。如果读者您读过《心经》,应知此处禅意。
后两句,似乎情绪有些高昂,已经不堪。全诗至此,一起一落,再一起,一波折,难以平复。思念之愁,法用富足的生活排遣:这两句诗中透露出湘女所住之闺房中可以看见“捣衣砧”,应不是大户人家;但有玉户装点,生活尚非困苦。
同样是离愁别恨,张若虚笔下淳朴的湘女,她善良、关切、可爱、多情,与那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学得琵琶成,属教坊第一部”,“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娱乐圈女子,所抱怨的“商人重利轻别离”,自然有很大不同。
第七段:心迹表白,鸿雁传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潜跃水成文。
可是论如何思念、关切,到底是“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这段似乎心情渐渐平复而只能寄情月华、愿以身逐月而去,去到远方相思之人处了。思念之余,再翻检来往书信,只可惜字句间只有问候、平安,却没有半点音容笑貌可见。那只有想象着,江水海水之中,大小不同的鱼儿们,总是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就让它们把情思捎带给远方之人吧。
这段的解释比较困难,在于后二句。但总之,鸿雁候鸟南北飞,自由鱼江海游,它们就算有情,也不必因为距离相隔而相思,这让湘女自然十分向往和羡慕了!另外,鸿雁还可能代表了书信,每每看了鸿雁传书,她的心情就略为好转,意思是,虽然书信往来报了平安,大概知道一些各自的情况,但毕竟不能见面,所以但愿鱼儿们能够游到彼此之处,说不定有些话捎来带去呢!这当然只是一种理解,不一定正确。不过,从全诗对这位女子的描写来看,诗人是极为喜爱她的。在诗人的笔下,这位湘女没对分离之苦有丝毫抱怨,只有相思盼望,以及更多的关切、怜爱、祝愿和自我安慰。这样一位女子,如何不让人同情、怜爱呢
第八段:怜爱关切,以复加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每读到此,总有限感慨。若是落花有情,当不负春意吧!可是昨夜已在梦中相见,只怕是春去也,花落去,何时归家再次出现的“可怜”二字,既是关切着对方,也是对尽分离、绵绵期的相思,做出的最有恨意的表达了。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从初春离家,到现在花也要败落,还不能回家相见。更多的,还是对远方之人的关切、垂怜。离别写成这样,真的是让人扼腕,唏嘘叹息。
一个“闲”字,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吧!潭水本情,落花岂有意百聊赖之中,只能眼见着春天过去了,月亮升起来,又落下去。原来,江水流动的是一天天离去的春意,江潭照映的是一天天不断的相思。
这段描写,已经又一次回复到平静之中,回想春天这段美好时光,毕竟这样言而去!整诗从一起一落,再一起,现在归于平复安静,似乎一场戏就要落下帷幕了。
一首好诗,就是这样让人觉得意味深长,韵味穷,而不只是轰轰烈烈地相思、肝经火旺地追忆。
第九段:云开月明,留下希望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让我们看最后一段的前面两句。还是对应着上一段里的江潭落月,这里的斜月,不就是远方的海上明月,是同一轮明月吗相思之人,估计也是每天就守着月亮西沉在浓重的海雾中,消失、隐去。可这东海边与潇湘间,相隔限遥远,可奈何。曹操当年征乌桓时,在东海之滨写下《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山不考具体位置,但必在东海边疑。潇湘自然是指湖南,这句诗再次表明了诗中人是一位湘女,她所在的地方就是湖南浏阳青枫浦。一个在湖南浏阳,一个在东海之滨,即使在现代社会,两地也是相隔甚远,相见不易!何况那个完全只能靠步行或者车马舟楫的年代
诗的开头有说“何处春江月明!”,这里有一种向上的气势,并悲伤之意。本段的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结尾,同样是表明诗人深知人间常,但仍抱圆满的期望。“不知乘月几人归”,既是一个问句,也是一个感叹句。若作问,则应有答,而答案在每个人自己心中。但诗人这首诗一开头,就没有表现悲哀的意思,所以他在这里应该也不必哀叹什么。我个人觉得,他这自问自答,应该是在说,“不管有多少人能够乘月而归,总是会有人能够回归,能够圆满吧!”这就是盛唐气象的一种精神状态了。也有观点认为,诗人还是有哀伤之情的。但《唐诗鉴赏辞典》中,吴翠芬教授的解释并没有强调最后两句有哀伤,而是这样说:“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我感觉吴教授的讲解,真是太美了,何来哀伤
虽然全诗从头到尾,疑充满了离愁,但这首诗令人反复吟咏之余,却不觉悲伤,反而处处有种特殊的美感。一切都很自然:离愁就是离愁吧,没有必要写得痛彻心腹;自我安慰相互关切时,平静淡定,并不强作欢颜;寄以希望,更不曾大张旗鼓,搞得轰轰烈烈,令人生疑。
不管怎么说,诗人张若虚在诗的最后,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希望和鼓舞。
“守得云开见月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后世诗句,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影响。虽然月亮落下了,但这时也许正是圆满之时也未必可知所以后人读此诗,多数时候会感到湘女的可爱、对她的怜悯和祝福,感到欣慰,感到唯美,而这也许正是大唐盛世的博大、进取、宽容、唯美的时代气质。
对这首诗的理解,暂时写到这里。
一首诗的妙处,也许在于遣词造句的巧妙、反复吟咏的体会、留白和想象的空间、思想寓意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吧!
我本人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学了四年理工科,又读了两年半商科研究生,在格律这些方面不甚掌握。但因家庭背景从小接触古文和古诗词,读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很多遍,也能背诵如流,但每次都会产生很多美妙的想象。这首诗既能如画,也能入乐,当然最能打动人心,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回味穷的,还是诗本身的魅力。它符合我对好诗的四个方面的评价:遣词造句的巧妙讲究、反复吟咏的体会深刻、留白和想象的空间巨大、思想寓意的层次丰富。
我把这些感受整理出来,不外乎希望与大家分享交流,共同赏析,不当之处敬请原谅、指正。

王洵于芳草于归2021年8月15日星期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 | 帖子:5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均为用户发表并上传,岭南都会网仅提供存储服务,岭南都会网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岭南都会网联系删除!